🚀 Genesis
🎯 開發動機與解決痛點
在 Robotics、Embodied AI 和 Physical AI 領域中,高效能的物理模擬一直是核心挑戰。傳統的物理引擎要麼專注於單一物理現象(如剛體、流體),要麼在效能上無法滿足大規模並行模擬的需求。Genesis 的誕生正是為了解決這些根本性問題。
- 分散的物理求解器:研究者需要使用多套不同的工具來模擬不同材料
- 效能瓶頸:傳統引擎無法充分利用現代 GPU 的並行計算能力
- 可微分性缺失:多數物理引擎不支援梯度反向傳播,限制了 AI 訓練應用
- 開發門檻過高:複雜的 API 設計讓物理模擬對一般開發者來說過於困難
- 跨平台支援不足:缺乏統一的跨平台解決方案
Genesis 透過「重新設計」而非「修改現有引擎」的方式,從底層打造了一個統一的多物理求解器框架。它不僅實現了單一平台同時支援剛體、流體、可變形物體、顆粒材料等多種物理現象,還在效能上達到了 43 萬倍於即時速度的驚人表現,為 AI 訓練和機器人學研究提供了革命性的基礎設施。
🛠️ 技術框架與設計模式
🔧 Taichi 高效能後端
基於 Taichi 的跨平台高效能計算框架,支援 CUDA、Vulkan、Metal 和 CPU 後端,實現一次編寫多平台運行
📦 PyTorch 深度整合
原生支援 PyTorch 張量操作和自動微分,讓物理模擬無縫融入深度學習工作流程
🎯 多求解器架構
統一管理剛體、MPM、SPH、FEM、PBD、Stable Fluid 六大求解器,支援求解器間的物理耦合
⚡ 資料導向設計
使用 Taichi 的 @ti.data_oriented 裝飾器,將 Python 程式碼編譯為高效能 GPU 核心函式
核心設計模式
🏗️ 統一求解器架構(Unified Solver Architecture)
Genesis 採用基於 Solver
基類的統一架構,每個物理求解器都繼承自相同的介面,確保了 API 的一致性和模組化設計。這種設計讓使用者可以輕鬆切換不同的物理模擬方法。
🎨 實體-元件模式(Entity-Component Pattern)
將物理對象分解為 Entity(實體)、Material(材料)、Morph(形狀)、Surface(表面)四個獨立元件,實現了高度的模組化和可重用性。這種設計讓使用者可以靈活組合不同的物理屬性。
⚙️ 策略模式(Strategy Pattern)
渲染系統支援光柵化(Rasterizer)和光線追蹤(RayTracer)兩種不同的渲染策略,使用者可以根據需求在效能和品質之間做出選擇。
🔧 核心業務邏輯實作
這段程式碼展示了 Genesis 如何使用統一的 Simulator 類別來管理多種不同的物理求解器,體現了軟體架構的一致性和可擴展性。
🎨 實體-元件模式應用
此處使用了實體-元件模式,將物理對象的不同面向(形狀、材料、表面)分離成獨立的元件,提高了程式碼的模組化程度和重用性。
⚡ 效能優化實作
這個實作透過 Taichi 的資料導向設計和 GPU 編譯優化,實現了粒子方法(MPM)的高效能計算,是 Genesis 達到超高模擬速度的關鍵技術。
💡 應用情境
🤖 機器人學習與訓練
透過大規模並行模擬,訓練機器人進行複雜的操作任務。支援強化學習、模仿學習等多種 AI 訓練方法,單個 GPU 可同時運行數萬個訓練環境。
🏭 工業設計模擬
模擬複雜的工業製程,如液體混合、顆粒材料處理、機械組裝等。可用於產品設計驗證、製程優化和品質控制。
🎮 遊戲與虛擬實境
提供高品質的物理模擬效果,支援即時互動和照片級別的渲染品質。特別適合需要複雜物理互動的遊戲和 VR 應用。
🧪 科學研究與教育
為物理學、材料科學、流體力學等領域提供高精度的模擬工具。支援可微分物理,可用於反向工程和參數最佳化研究。
🏗️ 建築與結構工程
模擬建築結構的力學行為、地震響應、流體與結構互動等。支援 FEM 求解器,可進行精確的結構分析。
🏗️ 軟體架構圖
Genesis 採用分層架構設計,從使用者 API 到硬體抽象層,每一層都有明確的職責分工。多求解器並行運行,透過統一的 Taichi 後端實現跨平台高效能計算。
❓ 常見問題 Q&A
🎯 主要目標使用者
📚 建議的學習路徑
⚡ 效能優化建議
🚀 Genesis 的技術優勢
🏢 Isaac Sim 的生態優勢
🎯 選擇建議
- 需要多物理耦合模擬(軟機器人、流體操作等)
- 大規模 AI 訓練需求(強化學習、模仿學習)
- 效能導向的研究應用
- 需要可微分物理的應用
- 跨平台硬體部署需求
- 開源專案或學術研究
- 企業級產品開發與部署
- 需要豐富感測器模擬的應用
- 深度整合 NVIDIA 生態的專案
- 需要完整場景製作工具的團隊
- 商業專案需要官方技術支援
🔮 未來展望
Genesis 團隊正在積極開發下一個版本的功能,目標是打造更完整的 Embodied AI 生態系統。未來的發展方向將專注於提升易用性、擴大應用領域,並深化與 AI 訓練工作流程的整合。
🔬 可微分觸覺模擬
v0.3.0 將推出完整的可微分觸覺感測器模擬,為接觸豐富的機器人操作任務提供更精確的感測模型
🤖 生成式資料引擎
整合大語言模型,實現自然語言描述到物理場景的自動生成,降低場景建構的技術門檻
🌐 分散式計算支援
支援多 GPU 和叢集計算,讓超大規模模擬成為可能,滿足工業級應用需求
📱 行動平台最佳化
針對行動裝置和邊緣計算進行最佳化,讓實時物理模擬在更多應用情境中成為可能